所謂“公心”,在詞典中的解釋有兩層意思,一是為公眾利益著想的心意,二是公正、公平的心。那么,衡量一個人有無公心,我們就可以看他在作風上是否公平正直,有無偏私,在工作中是否能思大局之利,秉公用權,公正辦事。
由此可見,公心是相對于私心的,它體現的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做事方式,而它的內涵中,包括了責任心、包容心和平常心。責任心是檢驗管理者的試金石,也是促進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源,管理者只有真正把心思投入在工作上,才能展現出他敬業的精神。包容心是管理者的重要品德,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夠做到容人、容事、容言、容錯,是非常重要,且很不容易的。包容心所展現的是一種胸襟和氣度,彰顯的是一種人性的溫暖與光輝,蘊藏的是一種自信和力量。擁有平常心,能使人摒棄雜念,知足常樂,讓人在工作中少一點倨傲,多一點平和,少一點浮躁,多一點淡泊,少一點攀比,多一點知足,它亦是抵制誘惑的良藥。
一個身處管理崗位的人,在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名利困擾,然而,高處不勝寒,人一旦喪失公心,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,成為名利的犧牲品。所以,作為管理者,一定要在誘惑面前懂得放棄,一定要在工作中堅持原則。所謂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,只要你能擁有一顆公心,守住了底線,做到一身正氣,自然而然地就能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充實,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擁護和愛戴。
私心過重的人是不適合當領導的,因為領導身上擔負著重要職責,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權力,一旦私心蓋過公心,后果是極其可怕的。喪失公心,心中只有自己,眼里只有利益,只想著謀一己之利,思一己得失,不知做事,只知來事;喪失公心,心中忘了公正,行為少了約束,身上缺了責任,有的是做事沒有底線,有的是膽大心狠;喪失公心,往往會引起私欲的膨脹,結果總是坑了團隊,苦了員工,害了自己。
權力與公心,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。權力的履行若是有公心的約束,發揮的效用就是良性、合理的,而權力一旦少了公心的約束,就有被濫用、錯用的危險。如同一座天平,一邊是權力,一邊是公心,權力這邊一旦上升,公心那邊必然下沉,整體的平衡就會被打破,后果可想而知。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管理者大公無私,員工就敬而從之;反之,員工則敬而遠之。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名言之所以一直被世代傳頌,恰恰就說明了天下與個人,公與私之問的權重關系。很多人失去公心,往往是把集體與個人,公與私的關系相混淆。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一滴海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,個人作為團隊的一員,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員工,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,只有在工作中將自己完全融入整個體系中,以主人公的心態去考慮問題,從整體的利益去思考問題,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才能使個人能力和價值落到實處。
“大丈夫立身行事,須出以公心。”出以公心不只是一種意識,一句口號,更要體現在做事上。在工作中,團隊應樹立“公心大于一切”的精神,要知道“公心”是會互相傳染的,只要人人都懂得“團隊好,自己才能好”,那這個集體就會人人有“公心”。作為管理者,做人處事一定要秉持公心,公正辦事,公道用人。作為一線員工,在渴望得到一個公平工作環境的同時,也應該承擔起維護公平的責任,自覺遵守各項制度和規則。只有團隊中的大多數人感覺到公平,才能為了共同的利益,為了同一個目標而自覺工作。
究其實質,“公心”與人性、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,它是一個人價值觀、人生觀、世界觀的具體表現,只要我們在心靈深處刻下了“公心為上”的觀念,就能在實際工作中轉化成為有利于整個團隊的正能量。
“公心”、“私心”不是靠嘴談出來的,時問是一面鏡子。
(友情提示:本站有些文章來源于互聯網,版權歸原創者所有;我們尊重原創。如有侵權請速告知我們小編,我們編輯人員將立即刪除;小編電話:13662500290(微信同號)QQ:2091435259;郵箱:2091435259@qq.com;)